(2005年在父島捕捉到的小笠原鸌鳥個體)
這是今天(或是昨天)日本蠻大的新聞。
故事是這樣的,美國學者Peter Pyle在1963年從夏威夷中途島收集的標本中,發現了原本被鑑定為Puffinus assimilis(小鸌鳥)的標本長得跟其他的小鸌鳥標本不一樣,於是利用DNA分析,發現這個剝製標本應該是個新種,更是目前已知最小的鸌鳥,為了紀念檀香山主教博物館館長Edwin Horace Bryan, Jr.,所以將此種鳥命名為Puffinus bryani(日文名稱暫定為オガサワラヒメミズナギドリ,也就是小笠原鸌鳥的意思)。
一般來說,鳥類新種多半在南美洲或是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中被發現,要在美國境內發現新種真是非常稀奇的事情。科學家們一直很努力的想要找這種鳥的活體,但是在夏威夷中途島附近怎麼找都沒看到。科學家已知鸌鳥的飛行能力很強,加上海鳥的巢穴多在無人島,所以科學家猜測該種鳥可能還有機會生存在與中途島同緯度的日本以及太平洋上諸島,至於中途島所發現的個體應該只是路過被捕捉到而已。
在此之前,如此迷幻可愛的小笠原鸌鳥只有一個1963年的剝製標本,和1990年捕獲拍照的紀錄,之後就再也沒發現過了。(如右圖)
讓我們把鏡頭轉向世界自然遺產的小笠原諸島。小笠原諸島的研究人員從1997年開始,就在母島(1997年一隻)以及父島(2005年一隻、06年三隻不知道哪來的)以及無人島(2011年5月)上發現了這種鳥類的死亡個體和活體,但當時小笠原鸌鳥(2011年8月發表)還沒有被獨立出來,所以研究人員也就先鑑定成不明種(也有新聞寫暫時鑑定成小鸌鳥),然後拍照做標本放著,直到去年這個新種發表出來後,大家才發現「原來這個就是我們之前看到的那個!!」,後來他們把標本的DNA送去美國鑑定比對,確認了先前判定為不明種的鳥類,就是消失長達五十年的珍希海鳥。
更令人驚奇的是,由於小笠原諸島的個體都是在12月~5月間被發現的,加上去年冬季研究人員在海上曾經目睹某座無人島上有上百隻個體棲息在島上。依照鸌鳥的習性,研究人員推定小笠原諸島可能是鸌鳥的冬季繁殖場。
發現了之後大家都很開心,但是小笠原諸島(尤其是父島母島兩大島)這幾年觀光客人數急遽上升外,加上クマネズミ(熊鼠,Rattus rattus)有可能會偷襲海鳥的巢穴,所以政府及鳥類學者現在正在研究如何驅除小笠原諸島上的老鼠以及其他天敵。
日本很多諸島環境真的都很妙,島間的演化也是超有趣,包括小笠原、伊豆跟沖繩幾個島群都是這樣。在小笠原鸌鳥被發現鑑定前,上一個令日本鳥界振奮的消息則是來自伊豆諸島的短尾信天翁(アホウドリ,Phoebastria albatrus,他有個日本別名叫阿呆鳥)的再發現。至於結尾,我當然要很八股的說,環境物種調查很重要,很多物種可能在我們沒有調查之前清楚前就滅絕了,也有可能在大規模調查後被發現。
(我竟然為了一篇鳥類新聞而寫了一篇部落格,真的就證明我暫時不想面對我的報告而在現實逃避,轉而研究海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