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不知道為什麼看到博客來上關於日本旅遊的書,像是京都相關的書籍,下意識就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排斥感。尤其是上面標榜「正統日本文化」的那種更讓我生厭。這個轉變讓我自己也嚇了一跳。我過去是很喜歡京都這個城市的,兩度造訪京都大小寺院、除了宏偉的建築外,經過歷史洗禮後的各種庭園更是忍不住令人讚嘆。怎麼會在九州待了快兩年後產生了這樣的轉變?
某次看到新井一二三的書,他認為「日本人是單一民族」這個說法,是順應二戰時期軍國主義才產生的,也就是利用單一民族國家來強化軍國主義的神聖性。我才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拿台灣來舉例,應該就很容易明白了。台灣是一個多元民族的國家,一個小小的島上有福佬人、客家人、各族原住民、二戰時從中國各省移居來的外省人,甚至是十幾年來大量增加的外籍配偶,若還加上曾經被荷蘭、日本殖民的歷史。若是有人問你「什麼是正統台灣文化」,這個問題是不是會讓你思考許久,不知道該從何回答起?是根植在最大族群的文化叫正統呢?還是歷史最悠久的叫正統?代表台灣的服裝可能更令人困惑,是客家藍布衫、旗袍、小鳳仙裝還是原住民衣服?
日本這個國家這麼大,各地的風俗文化、飲食習慣南轅北轍。京都文化可以代表正統日本文化嗎?恐怕不是。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好了,光是味噌,日本從北到南大略可分成米\麥\豆三個大項目,再稍微細分就可以有十幾種口味。京都人最愛吃的甜滋滋西京味噌,出了關西文化圈以外還沒多少人愛吃,名古屋的八丁味噌對關西人來說太鹹了。東北人看到九州把米麥混在一起做味噌,想必也是無法接受。一回在外面吃飯,老闆娘還特地說明本店使用赤味噌,客人您可以接受嗎?想必在這之前有很多福岡人看到端上來紅澄澄的味噌湯而大吃一驚吧。
不只味噌,連醬油的口味都有所差異,北陸出身的人覺得九州醬油怎麼會是甜的,鹿兒島人跟台灣人覺得關東醬油死鹹。關東人覺得牛內臟(モツ)不是能端上檯面的料理,可是福岡人吃得不亦樂乎,燒烤鍋料理都不能少了這一味。
我的心情,就像搬到南台灣居住的外國人,每天講台語、騎摩托車買菜殺價要把蔥,摩托車腳踏墊上可能還有一隻小黃小黑,逛廟會看電音三太子跳台客白手套舞跟鋼管辣妹秀。久而久之,就會對旅遊書上的台灣旅遊文化感到疑惑了。中正紀念堂、雲門舞集、鼎泰豐、腳底按摩、小籠包、大稻埕、舞龍舞獅、太極拳等等,這些都是一般人心中代表台灣文化的符碼,但他們真的是「正統」的台灣文化嗎?我想在台北以外住久一點的台灣人恐怕不這麼認為吧?巴黎不等於法國,台北不等於台灣,當然京都也不等於日本啊!
我不是針對某些書籍作者或是部落客發難,因為他們(或是出版社)的迷思,可能就是絕大多數台灣人\外國人的迷思。寫下來只是想提醒自己,要時時以全新的心情來看我現在居住的土地跟人們,不要被過去所閱讀到的大日本思想蒙蔽了雙眼跟想法。
對吧,kumam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