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也」這個字,表示由我來談論博多拉麵,純粹是跟風使然。印象最早是部落格上一堆「拉麵達人」,從北札幌一路痛快吃到南熊本,你吃個一百碗他就吃個兩百碗,你吃十家名店他就去吃夢幻拉麵,好像在牆壁上畫正字號比賽。誰知臺灣正式進入日本拉麵戰國時代,不需萬元機票住宿,只需耐心等待便可享用,因此名店門口日日大排長龍,多少人心甘情願站個三十分鐘,就為了一圓那小小夢想。
我雖身處博多拉麵的戰區,但老實講,除了剛來時跟娘親去吃吃看傳說中的一風堂,對一風堂的感想除了很油很鹹很貴外,就是桌上那一大疊琳瑯滿目、任君選取的小菜們讓我吃驚。第二次體驗博多拉麵是足足八個月後的事情,要不是過了食堂營業時間,身心都期盼一碗熱湯麵的狀況下,才決定冒著寒風去附近新開的長浜ラーメン。嚴格說來,這一碗拉麵才算是我的啟蒙拉麵。
這是一蘭拉麵的照片,只是為了證明我也有吃其他家喔。
我一直以為吃拉麵這件事,不過就是去食卷機投錢然後找位子等著吃就好,誰知道當時的店員丟給我一大串選項:「你的麵要哪一種?カタ?ヤワ?普通?ハリガネ?」。這些全都是我沒聽過的名詞,慌亂之下我選了聽起來很順耳的「カタ麵」。麵上來後就是簡單的叉燒、油油的白湯、大量的蔥花、半熟蛋跟…黑木耳?カタ麵吃起來稍微硬一點,有點像是義大利麵那種略帶麵芯的感覺,正好和我的胃口,只是湯面上的油脂頗為太豐盛,加上豚骨湯底膠質想必不會少,一碗下來,吃得我上下顎都快要黏在一起,彷彿一張口呼氣就可以吐絲。
回來查查wiki跟其他網頁才知道,博多拉麵的故事著實有趣。
現今博多拉麵的起源,不少人認為是受到久留米拉麵的影響,也有人認為中洲那一區屋台所發展出來的,還有一個流派則是從長浜魚市場發展出來的長浜拉麵。
中洲是什麼樣的地方呢?台灣人對中洲的理解應該就是滿滿的露天屋台(類似攤販夜市)料理,但中洲其實是日本三大歡樂街之一,仔細一看會發現附近的キャバクラ(日式酒店)、スナック(日本酒吧)的招牌非常的多,有機會也可以看到穿著非常華麗的キャバクラ嬢在走動,附近商店街也有キャバクラ嬢專用的服飾店等等。
對日本男性來說,一般的飲酒會、宴會,或是上酒店放鬆談生意,這些地方的餐點是沒辦法填飽肚子的,喝了酒又空著胃是很難過的一件事,所以福岡人習慣在二次會或是三次會時,跑到中洲屋台來吃拉麵。因此有一派人認為,博多拉麵之所以份量較其他種拉麵少,乃是因為二次會三次會時,沒辦法吃下一大碗拉麵,所以才發展出較小份量的拉麵。
長浜魚市場裡則孕育出福岡拉麵的特有形式:含水量少的極細麵以及吃不飽可以加麵的「替玉(かえだま)」。魚市場開業的早,大家都會來碗拉麵當正餐或是補充體力的點心吃,但是為了煮麵的人可以快速煮好麵,所以含水量低的細麵可以快速煮熟端到客人面前去,半熟的細麵也容易吸收濃稠的湯頭膨脹。至於替玉則是讓吃不飽的客人加點燙好的熟麵條,才不會因為太小碗讓客人吃不飽。又,福岡人普遍認為拉麵是主食,不是配菜。主食就是要吃飽的,配白飯不是很奇怪嗎?正因為如此,我很少在福岡看到拉麵店有提供白飯套餐,最多是提供炒飯跟餃子。
(學弟:所謂男子無道德拉麵吃法,就是點一碗最便宜的普通拉麵,然後一直加麵加麵加到吃飽為止)
至於「カタ?ヤワ」指的是麵的硬度(或是熟度),由硬而軟依序是生、ハリガネ、バリカタ、カタ、普通、ヤワ、バリヤワ。為什麼福岡人覺得選カタ是很上道的吃法呢?我本來以為是莫名其妙的規矩,後來才發現這是有意義的。因為豚骨湯頭上面的浮油不少,使得麵湯可以維持一定的溫度;加上細麵容易吸湯,若一開始選比較軟的麵,可能吃到一半麵條就會軟爛掉,唯有選比較硬的麵,才可以享受不同的口感,也不擔心吃的慢一點,最後麵就膨脹變成米苔目。但替玉不一樣了,替玉是第一陀麵快吃完才加點的麵,此時麵湯溫度並沒有這麼高,湯量也不多,若是點比カタ還要硬的麵,就會吃起來很痛苦。不過替玉有人認為一樣選カタ麵,有人覺得應該選ヤワ麵,這就是看個人喜好了。
因此,博多拉麵的主流吃法如下:(個人覺得這樣蠻不錯的)
一、麵來的時候,添加蔥跟芝麻。(有部份人認為應該在這時候加高菜)
二、先吃麵、喝幾口湯、享受拉麵的原味。
三、第一陀麵快吃完時,如果覺得沒有飽,就加點替玉,但同時記得麵碗要留一半的高湯。
四、吃第二陀麵時,可以加入一些拉麵醬料(不一定每家均如此,也有的是一開始就放在上面的,如一風堂跟一蘭都是)以及辛子高菜一起吃。
你,吃對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